幽深的玉华洞是实施洞穴疗法的“天然医院”,洞内温度长年保持18C,凉风习习,空气清新,其前洞朝西北低而窄,后洞向西南高而宽,夏日炎炎,后洞空气在洞内受冷下沉往前洞喷出,冬天前洞冷空气在洞内受热上升从后洞喷出,前洞口的风力强达4级,构成闻名的“一扇风”,令人心旷神怡,洞内充满丰富的游离子,泉水饱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其环境对于气管炎、关节炎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幽深的玉华洞
洞疗简介
当各种形式的疗养院在城市或者城市交界开着不亦乐乎的时候,洞穴却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之所。看来,原先的神仙、道士总是在洞穴修炼成正果,还有有理可循的,古人过不欺我。
提起洞穴,人们的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黑暗、潮湿的景象,但就是这些布满坚硬岩石的洞穴却是一个“天然疗养院”,洞穴的环境不仅有助于治疗一些疾病,甚至为受女性喜爱的SPA服务提供了最好的蒸气室。
近年来,在东欧、俄罗斯以及美洲已经开辟了许多洞穴医疗站,治愈了许多病人。我国西南地区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岩溶洞穴,近日,有地质专家也提出要在中国西南建立世界级的洞穴医疗基地。
每天几小时的洞穴生活,休息和睡觉便可治病。
研究发现,利用洞穴中微弱的气流交换、较高的负离子、气溶胶、低的氡幅射等条件进行洞穴医疗,对于辅助治疗呼吸道等疾病的效果显著, “洞穴”成为呼吸道患者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疗养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朱德浩是专门研究“洞穴医疗”的专家,2004年,他曾去到欧洲中南部的斯洛文尼亚岩溶区,对那里的岩溶地貌与洞穴进行考察。据他介绍,斯洛文尼亚洞穴医疗站利用一段人工洞道作为肺病的辅助治疗,实践证明治疗效果是不错的。
如今,地表环境日趋恶化,由于空气质量下降,吸烟人数不断上升,使得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由于洞穴疗法对这类顽固性疾病具有独特疗效,因此受到俄罗斯、东欧等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重视,而且国际洞穴学联合会组织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洞穴医疗”委员会,目的在于宣传和促进这一奇特的医疗方法。
朱德浩介绍说,“洞穴医疗”并不用一天24小时都在洞穴里面居住,患者每天在洞里面呆上五六个小时就可以了,一般就是休息和睡觉。欧洲的“洞穴医疗”,有时会播放舒缓的音乐配合治疗,也有专门的医务人员指导患者做些简单的医疗体操,进行相关呼吸和祛痰的训练等。“总之就是在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里面,神经得到充分的放松,并且享受洞内特殊的微气候对人体的综合效应。”
当然,“洞穴医疗”对治疗呼吸道等疾病主要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宜进行洞穴疗法的。朱德浩说,由于洞穴内外的气温差异很大,所以心血管疾病、急性传染病患者就不太适宜采用洞穴疗法,这样会给此类患者的器官造成负担,另外由于洞内的湿气较重,因此风湿病的患者也不适宜采用此法。
我国岩溶洞穴资源丰富,但至今还无真正意义的洞穴医疗站。
面积广大的碳酸盐岩、适宜的多样性气候条件, 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尤其是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岩溶区,在这里,星罗棋布着数以十万计个岩溶洞穴。但是,除了400余处已开发成旅游景区的洞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洞穴医疗站。
1994年,在广西柳州市的响水岩,曾经建立了中国首家洞穴医疗站,但是几年前,因为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家惟一的洞穴医疗站“夭折”了,对此,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至今还不免感到惋惜。
他说:“并不是所有的洞穴都可以开发用于医疗,经过监测和研究后,只有洞穴内的温度、湿度、以及负离子的浓度等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后才可以投入使用,响水岩的洞穴不仅各项要求都达标,最难得可贵的是它位于城市的周边,交通十分方便,而目前发现很多适宜用于医疗的洞穴往往位于偏远的山区。”
朱学稳介绍,“冬暖夏凉”是这个洞穴的最大优点,一年四季,人们在洞中都会感觉非常舒适。洞穴内的微气候,也就是温度、湿度等几乎终年保持恒定,基本上与地表的年平均温度接近。而且洞内的空气清新,没有任何有毒有害的气体,尘埃、微生物、污染物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非常少,比起外界的空气要洁净得多,而这种环境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患者过敏和发炎。
有专家认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洞穴医疗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发展,对此,朱学稳表示,虽然现在岩溶洞穴医疗价值已经引起了旅游部门、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兴趣,但是老百姓对这方面认识不够。而且,“洞穴医疗”并不能对疾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它需要患者长时间的配合才会有疗效,而很多患者并不愿意花钱接受长时间的洞穴医疗。
洞穴疗法的妙处
医生利用自然洞穴为病人治病,听起来很神奇吧?德国人在60多年前就发现了洞穴治病的妙用。一些病人在接受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利用洞穴里的环境治疗呼吸道、皮肤和关节病的方法叫做洞穴疗法。德国洞穴疗法协会主席乌尔里希·普法伊费勒说,“因为洞穴里的空气在岩石间往返循环,含有的灰尘和病菌很少,因此它比海边或高山上的空气更纯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就认识到了自然洞穴或者矿山坑道的医疗作用。德国藻厄兰地区有个防空洞,战时当地人到此躲避空袭,其中的哮喘病人在里面呆的时间越长,他们的身体就恢复得越好。
后来的研究证明,洞穴里除了空气纯度高、湿度大以外,恒定的低温也有助于康复。“这种环境能够防止过敏和发炎”,保健医生海伦妮·韦伯说。“除了哮喘病人外,慢性支气管炎和假性哮喘患者也能感觉到呼吸困难、咳嗽和多痰等症状减缓,他们明显可以少吃很多药。”
不仅呼吸道疾病患者能从山洞医院受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阿伦地区的矿山坑道还能治疗神经性皮炎、某些传染病和失眠。但是海伦妮·韦伯建议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传染病患者不要采用洞穴疗法,“洞穴内外的气温差异很大,这会给此类患者的器官造成负担”。
1990年以来,德国已有11个地方加入了洞穴疗法协会的名单。例如巴特格伦德的“艾森施泰因坑道”,从3月到10月它里面的温度一直保持在7摄氏度左右,能治疗枯草性鼻炎或者百日咳。研究发现在洞穴休息和睡觉可治病。
洞穴养生
洞穴养生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洞穴或人工洞穴,作为摄生防病和康复治疗的方法。
以前人类,习居洞穴以避寒暑,躲猛兽,图生存,繁子孙,历尽沧桑。随着社会的进步,天然洞穴虽不再是常住的居处,但它的特殊环境,对人类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促进身心健康的意义,一直未被忘却。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居住洞穴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养护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一些炼丹道士和养生家,常居住洞穴烧丹炼汞、铸剑、导引练功,以享天年。秦代名医扁鹊,曾“隐居岩岳,静心敛神。精修医道”。
人们称他为神医。隋唐医家孙思邈,曾攀登山岩,遍尝药草,捣炼药石,隐洞独修,从事医药的研究,后人尊之为药王。其后,他又久居洞穴(即后世称之药王山真人洞)。并以此洞穴为人治病、养神、练体,研究医药文献,探求长寿之道,著书立说。写下了《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等著述。总结出自汉至唐的医学成就。
到了北魏,由于宣武帝及其家人患“斑烂皮肤病”,长期不愈。为求皮肤病治愈,乃凿石为洞,居穴治疗。由此,以洞穴疗疾者日众,求奇穴异洞养生者蔚然成风,凿石造洞达2000余个。举世闻名之龙门石窟即成于此时。若无天然洞穴,古人则采用人工造土室的办法来代替。如“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颜色悦泽,气力自若,精神盈足,智慧通彻”。迄至清代,洞穴养生治病,有了进一步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引葛洪《抱朴子》说:“上党赵瞿病癞历年,垂死,其家弃之。医置山穴中,配以松脂等药物治疗。瞿服百余日,其疮都愈,颜色都悦,肌肤玉泽”。
洞穴养生法深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环境好的洞窟,更易促进疾病的康复。明·李诩《戒庵老人漫记·游月岩记》载:“岩形如园廪,中可容斛,东西两门通道,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之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之下弦。徒倚四顾,奇石森列,满壁而是,眉睫之间,变幻纷沓。当此之时,不知胸中有何物,亦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事。一日游此处,以故目若为之明,耳若为之聪,心若为之爽”。描述了洞穴疗法对人精神、心理的良好影响。
近年来,调穴疗法的康复价值,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应用。郭子光等同志已将岩洞疗法列入《中医康复学》,杭州附近的瑶林山洞,已设立了疗养病床。实践证明,洞穴疗法对多种伤情疾病,具有治疗康复和养生防病的作用。 洞穴疗法之所以有治疗作用,主要是环境良好,使人精神宁静、情绪安定、心志怡悦,对精神损伤患者尤为适宜。洞中多为恒温,冬暖夏凉,寒暑变化较小,有利于正气虚衰,适应能力差的患者康复;而且洞中尘埃和微生物少,空气清鲜,对隔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环境。如此洞穴,不能不说是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好地方。
背景资料 我国洞穴资源全球第一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广大,裸露于地表的碳酸盐岩面积有91万平方公里,加上覆盖与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40万平方公里,南方黔、滇、桂、川、湘、鄂、粤诸省区为最重要的岩溶区,碳酸盐岩沉积总厚度在一万米以上,几乎分布于各个地质时代,分布面积广大的碳酸盐岩,加上适宜的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我国数以十万计的岩溶洞穴分布在广大的国土范围内,北自黑龙江的伊春,南到海南岛的三亚市,西起西藏狮泉河,东到通化、杭州。而且,历史上对它们的科学记载和论述甚为悠久。早在《山经》( 春秋战国时代)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西汉时代) 中就有关于岩溶洞穴及其内化学沉积物的记载。